2025年9月15日,第二届国际工程法律年会在北京举行。作为第十三届中国仲裁周的重要活动,本次年会由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论坛与中国对外承包商会联合主办,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等十余家国内外争议解决机构共同支持。大会汇聚30余位来自知名仲裁机构、学术界及大型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实务人士,围绕如何更好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国际工程行业稳健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开幕式上,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辛修明分别致辞。贸仲事业发展处处长、常设论坛秘书长陆菲担任主持。

 

(活动现场)

 

王承杰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和国际工程项目日益复杂,高效、公正、专业的争议解决机制已成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维护各方权益及推动全球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贸仲受理了大量建设工程案件,同时处理了大量涉“一带一路”纠纷,充分彰显了解决复杂工程争议的能力。在规则制度方面,贸仲率先推出《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并在实践中成功解决百亿级PPP项目争议,广受业界认可;在队伍建设方面,贸仲形成了专业化、国际化的《仲裁员名册》及评审专家库,能够以多语种、多专业背景服务不同当事人;在研究成果方面,贸仲发布了《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和《“一带一路”典型案例选编》等出版物,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与实务支撑。王承杰秘书长强调,贸仲将持续提升争议解决服务水平,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专业支持,为全球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仲裁智慧与力量。

 

(王承杰秘书长发表开幕致辞)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了主旨演讲环节,并依次开展三场专题研讨,围绕建设工程仲裁实践与机构合作、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年度关注法域“东盟”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在第一环节研讨中,贸仲事业发展处处长陆菲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贸仲仲裁裁决在境外的执行情况。她表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复杂,争议解决机构成为关键保障。贸仲通过完善仲裁规则、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持续增强机构公信力。她强调,仲裁机构不仅应确保裁决公正,更应提供从争议预防到跨境执行的全流程服务。未来,贸仲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包容、高效、可信的国际争议解决生态,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左一为陆菲女士参与研讨)

 

本次年会作为第十三届中国仲裁周的重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贸仲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争议解决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仲裁、调解等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在国际工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不断为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提供坚实法律保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贡献仲裁智慧与力量。

{{ article.quickLinkTitle ? article.quickLinkTitle : '快速链接' }}
快速链接